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宋明理学课件12篇

2024-07-12
宋明理学课件

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会计划工作,计划生活。当我们开展新工作时,我们不得不提前准备好一份工作方案。自己创业、开展活动、融资、自我发展,都需要写方案。如何才能真正的写好方案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宋明理学课件12篇,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宋明理学课件(篇1)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03Kkk.Com

一、教学目标

1.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记忆理学的代表性语录,准确解释理学一词及其

由来。

2.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分析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形成的

作用。

二、教学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三、教学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

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

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

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

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

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 “独尊”地位的动摇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

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

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

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探究: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佛教的兴盛)

这样,伴随着接受佛教、道教的人们越来越多,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

,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

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

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自唐朝开始,一些心志高远的入学志士开始进行对儒学本身的探索,尤其是在国家的分裂、思

想的混乱、现实的苦难等背景下,着重注意回答人们对世界、现实问题的疑惑。儒学志士也注意

吸收道教、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以不断丰富、创新儒学体系。学者们也极力强调自孔子以来儒家

真理的传承系统,既所谓“道统”,以表示与佛、道相异且足以相抗衡的真理传统。“理学”即

将诞生。)

探究: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宋代的“

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学者们积极关心国计民生,以创建新儒学作为匡

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为适应这一变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

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二、宋明理学

1、什么是理学?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

2、理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1)程朱理学:

① 代表人物:

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开创;南宋朱熹集大成。

②主要思想:

1)“理”。

含义: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

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

;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从而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2)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认识论)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探究:从材料中看出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

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清末兴办新式学堂,“格致”成为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

统称。

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

通。

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3)标准: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妇女贞节观。

材料一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

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二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佛偈(佛教唱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

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探究 :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朱熹思想主张的理解。

分析程朱理学与材料二所反映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③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④地位和影响:

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成祖亲自主持编纂了以程朱理学为规范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书,作为

官定读本和朝廷科举考试的准绳,程朱理学发展到鼎盛阶段,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陆九渊心学。(南宋理学大师)

背景: 在理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分歧。他们不满意程朱理

学对于“理”的探究方式的烦琐,相对而言,更受到佛教、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

响,提出了“心即理也”等观点。

内容: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他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

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

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

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简单明了,不许要旁求他索

,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都是烦琐而无用的求证方法,人们要了解、认识客观事

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连书都不必多读。认识来自心中,所谓“发明本心”也就是要

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

③反对“格物致知”(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的,反对人民为

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

2)阳明心学。

背景:随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其本身也逐渐地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

的敲门砖。而明中期以来,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起义也频繁发生,程朱理学不能

够回应这些变化。一些儒家学者认为,人心混乱是由于思想界的混乱导致。在官学话的程朱理学

之外,他们通过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心学”来挽救理学和更新儒学,“阳明心学”由此产生。

内容:①思想核心:“致良知”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②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理学大师。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本心和良知即是理,天理本在

人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强调加强自我修养,激励人们奋

发立志。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

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

难”

材料三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领神秀的同门、南派首领慧能所作佛偈: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探究: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

理吗?

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守仁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分析陆王心学与材料三所反映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

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

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

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

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

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三)巩固小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

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

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

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

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反思:本课内容较难理解,儒学思想在宋明时期逐渐发展到一种极致,并于日后为统治者借鉴,

成为统治人民、禁锢百姓的思想武器。我们常说的“三纲”、“五常”,《四书》、《五经》都

是在这个时候为人们熟知。通过本课的讲述,学生心里仅仅知道了理学当中一些最基本、最简单

的观点,但这还远远不够。纵览必修三思想文化历程,其中每一个时期的思想内容都丰富多彩,

博大精深,即便是在思想专制时期。仅仅学习一些皮毛,不但不容易分析出该思产生的社会影响

,而且容易使思想家形象标签化,无法全方位、立体地认识一个人。如晚明思想家李贽的故居就

在我们学校旁边,古今中外多少学者专门从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民主义解决的问

题: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三者共同点: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3)作用:①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②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③“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重要作用。

宋明理学课件(篇2)

一、选择题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即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为善,但是私欲容易蒙蔽人的本性,所以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才能克服私欲,回归人的本性,由此可知B、C两项错误。A项只提到人性本善,不全面,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问题。B项孔子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项也不正确。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与理学的关系。重血缘、重宗法、以家庭为本位、以孝悌为基础的宗法观念与程朱理学倡导的“三纲五常”是一脉相承的,因此,C项正确。宗法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无法解释修家谱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其影响延续后世。

答案:C

4.解析: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突显出孟子学说在成为统治哲学的程朱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一书也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作“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血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A项错误;仁政理念作为儒学的主要主张一直具有广泛影响,不是促成儒学称谓变化的因素,B项错误;陆王心学不占统治地位,影响没有程朱理学广泛,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从材料信息看,该思想家强调内心的修养,认为穷理不一定要向外探求,反省内心也可得到天理,由所学可知这是陆九渊的主张,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解析: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的内容,排除A;题干材料是“请诸父老”教导“后生弟子”,而不是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且仅讲去恶从善过于片面,排除B;“以农兴业”思想与题干材料所述无关,排除C;题干讲述的是“理性”的生活秩序,故选D。

答案:D

宋明理学课件(篇3)

【教学设计理念】

1.历史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

2.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设计上从学生较熟悉的内容和较形象直观的图片和诗词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彰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深入感知探究的过程,所以在由学生引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探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疑激学,巧设悬念,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中探索新知,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的演变过程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但是因本课内容初中教材未涉及,且侧重对较抽象理论的阐发,内容相对枯燥晦涩,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基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趣和难以理解。

 【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确定理由: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会有一定的难度。

突破策略:教师提供大量的资料,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并由教师做总结归纳,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互动探究。另外,用列表的形式归纳不同阶段中,代表人物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并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教学设想】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践,预设教学方案:引入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宋明理学”这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竭力将趣味性、通俗性、知识性、教育性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通过历史这个学科的学习才能获得的体验和启迪,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读懂历史,提升独特的学科智慧的发现与欣赏能力。

 【教学流程】

一、引入历史

1.思考: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2. 出示人物图像:“二程”、朱熹、王明阳等

2. 出示人物图像:“二程”、朱熹、王明阳等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介绍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他给我们留下许多名句,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到老,学到老”、“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等等。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教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新旧知识同化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对新内容生长点的找寻与把握。]

 二、探究历史

1.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的衰落和佛道两教的兴盛。

展示:杜牧《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著名诗句,再讲解梁武帝萧衍的故事。

问:为什么在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出现了这种情况?

生: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大一统”,对儒学进行改造,得到汉武帝的认可,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且采取措施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生: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割据混战,加上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儒学面临困境,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自两汉儒学统治地位确立后到魏晋南北朝以及后来的隋唐在佛教、道教的冲击下儒学不再是唯一,出现了危机。同时思考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导入“三教合一”

(2)唐宋时期的“三教合一”

讲解“三教合一”时,展示“泰山红门宫” 和三教图,由学生回答哪些人物或故事属于儒、道、佛三教的。

“红门宫”东有佛,西有道,南有孔圣人,“儒、释、道”三教合一,共存共荣。

设计意图:三教合一是理学兴起的重要背景,但三教的含义、合一的表现及与理学兴起的关系,是学生难以明白和理解的内容,这两个例子使学生对三教合一有了一个最直接、最深刻的认识,这是用学生所熟知的东西来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兴趣。

2.理学内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理学的含义

这是本课重要的历史概念,是学生必须明白的内容,但教材介绍的过于简略,所以教师在补充一定材料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解清楚。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问题引领:

= 1 GB3 ①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各有哪些?请介绍他们的故事和各自的主张。

生: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

生:“二程” 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 “仁”与万物俱生。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主要有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心性论:心统性情,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生: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守仁(王阳明)。

宋明理学课件(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二、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利轻义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陆王心学: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心学:

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主要内涵: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心无外物,心外无理”。

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

宋明理学课件(篇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嵩阳书院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北宋时期,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曾在此聚众讲学,从此书院名声大振,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同时,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到清代末年,经历了近千年的讲学历史,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你知道还有哪些理学大师曾在这里讲学吗?而理学与儒学又有何关系呢?

【推进新课】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1)宋代为加强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o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生平介绍:朱熹,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24岁起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的哲学家、经学家。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他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他死后不久,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致知”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归纳总结】

4、程朱理学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制度,压抑、扼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归纳总结】

【合作探究】4:宋明理学的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发展。其中,道家借鉴佛教的宗教内容和形式,反应更为敏捷而迅速。相对而言,儒学的应变能力则要差得多。有唐一代,儒学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尤其是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

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无极”、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荆公和二苏的“道”、王阳明的“心”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②更加强调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义理。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合作探究】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统治,都压制、扼们的自然欲求;

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小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的里程碑。

课后小结

课后习题

高考真题:第3课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

1.(2014o新课标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2.(2014o广东文综)《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3.(2014o大纲文综)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4.(2013o新课标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5.(2013o广东文综)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6.(2013o福建文综)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即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为善,但是私欲容易蒙蔽人的本性,所以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才能克服私欲,回归人的本性,由此可知B、C两项错误。A项只提到人性本善,不全面,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问题。B项孔子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项也不正确。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与理学的关系。重血缘、重宗法、以家庭为本位、以孝悌为基础的宗法观念与程朱理学倡导的“三纲五常”是一脉相承的,因此,C项正确。宗法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无法解释修家谱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其影响延续后世。

答案:C

4.解析: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突显出孟子学说在成为统治哲学的程朱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一书也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作“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血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A项错误;仁政理念作为儒学的主要主张一直具有广泛影响,不是促成儒学称谓变化的因素,B项错误;陆王心学不占统治地位,影响没有程朱理学广泛,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从材料信息看,该思想家强调内心的修养,认为穷理不一定要向外探求,反省内心也可得到天理,由所学可知这是陆九渊的主张,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解析: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的内容,排除A;题干材料是“请诸父老”教导“后生”,而不是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且仅讲去恶从善过于片面,排除B;“以农兴业”思想与题干材料所述无关,排除C;题干讲述的是“理性”的生活秩序,故选D。

答案:D

宋明理学课件(篇6)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学术代表

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内容

导入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因为官方的确认和扶持,儒学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一举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儒者们研究儒家经典专重发挥词章考据和文字训诂,死守着所谓“注不驳经,疏不驳注,不取异义,专宗一家”的教条;同时,又继承和发扬董仲舒学说中的“谶纬”思想,专注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内容,将现实世界里一切政治的、道德的、人生的现象都归结为天意的安排。

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腐败,王朝更替,军阀割据,战争不断,面对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如国家分裂、人心败坏等,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从现实需要出发,当时有不少学者开始从事对先秦诸子学说的研究,试图通过综合各家以另创新说,如“玄学”。

两汉之交进入中国并通过本土化得以迅速传播开来的印度佛教,适应了社会环境的需要:它提出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对国家的思考和关怀的概念,如宣扬“因果轮回”,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世寻求幸福。这自然而然受到统治者日益重视,也容易为久经战乱的人们所接受。而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也为许多厌倦世俗权利角逐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祸的普通民众所信奉。

2.三教合一

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滲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

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派别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二程”开创了一个重新解释儒学的思想系统,而朱熹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在哲学义理的阐发和个人性格方面有所异:大程德性宽宏、谦和,在随处可即的日常生活中启发感悟(如沐春风);小程气质刚方、严毅,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程门立雪)

(2)主要思想

①“理”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同时这种“理”又是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的,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是宋明理学的共同特点,即通过恒古不变的“理”,能够将个人与世界、儒家伦理道德与人性都统一起来。基于理的最高指导性,理学家们强调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所谓对妇女贞节的强调即是由此而发。

②“存天理,灭人欲”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③“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个强调不断进取从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程朱”就这样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问题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3)发展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问题探究: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2.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2)主要主张

①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a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在理学的自身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歧异。南宋时期,一些儒学家如陆九渊等在认同理学主流观点的同时,他们不满意程朱理学对于“理”探究方式的繁琐。相对而言,这批学者更受到佛、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响,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理”就是内在的“心”,提出了“心即理也”的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被称为“心学”。

b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

陆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简单明了,不用学习也能体会,不需要旁求他索,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都是繁琐无用的求证方法。因此提出认识来自心中,所谓“发明本心”也就是要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

②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a背景:

随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定,其本身也逐渐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便是“阳明心学”。

b核心:“致良知”

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论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知识链接:王守仁年少时,非常喜欢下棋,常常为此耽误功课。其父屡次责备他,但总是不能改正,一气之下将象棋扔于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诗一首表明自己的志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日丢,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山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做一番事业,从此发愤苦读,学业大进。明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

(3)陆王心学的地位和影响

①王守仁创立了庞大的心学体系,兼之他身居高位,事功显赫,又勤于讲学,因此明中期以后他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②王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③心学的崛起,直接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注意: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三、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清代学者戴震所抨击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提示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任何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课后探究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①相同点: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场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不同点: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陆王心学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认为本心就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宋明理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说出宋明理学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从课本提取信息,探究历史问题;通过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批判继承。?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正确评价理学和心学的历史地位。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策略

采用讲授法、引导讨论法、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讲述内容】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合作探究】3: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程颢、程颐 朱熹(集大成者) 理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

“人伦者,天理也” 理之源在于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 “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明道德之善,

不求科学之真 客观唯心主义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宋明理学课件(篇8)

宋明理学课件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探讨人性、伦理和政治等方面的问题。以下是一份详细、具体且生动的宋明理学课件,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和学术成就。


第一部分:背景和起源


1.1 文化背景


宋明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这个时期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1.2 前身与传承


宋代理学在五十七代,宋明理学是理学的一个延续和发展,它更加注重实践和实证,与朱子理学有一定的关联。


第二部分:核心思想


2.1 天人合一


宋明理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性与天地宇宙具有内在的联系,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思想影响了很多领域,包括伦理道德、政治体制等。


2.2 心性修养


宋明理学强调心性的修养和完善,在个体层面上追求“心身一体”的和谐境界。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个人能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2.3 知行合一


宋明理学主张知行合一,即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自我完善。只有在实践中,个人的知识才能得到验证,同时也能够增进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


第三部分:学术成就


3.1 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在理学思想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理学主张对人性和宇宙规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推究事物的本源和本质,以求达到真理。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而王阳明的心学则更加注重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体认。


3.2 整体性思维


宋明理学反对片面的思维方式,主张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将事物放在全局的视野中去考虑,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在联系和影响。


3.3 社会伦理


宋明理学在伦理方面的研究也相当深入。他们认为,个体应当追求道德的修养,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并且强调个体的行为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个人应当为社会做出贡献。


结尾部分:


通过这份课件的学习,对宋明理学的背景、起源、核心思想以及学术成就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能够从中体会到他们强调和谐、个体修养和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这也对当今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启示。

宋明理学课件(篇9)

第4课 宋明理学

师:本单元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宝库,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今天我们学习儒学思想的丰富与更新-----《宋明理学》。

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

首先我们要到儒学本身去寻找答案。

请大家回顾一下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天人感应)?请概述他的人伦道德标准是什么?(三纲五常)我们再来看唐代儒学大师韩愈用什么方式让大家遵守纲常?(恐吓)

如果说中国是个大课堂,汉代以来儒家一直是这个课堂里最权威的老师。但同学们慢慢感到这个老师就会一招,就是打着老天爷的旗号吓唬人。

1、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大课堂里来了两个新老师——佛教、道教。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教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气势恢弘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时,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成。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学与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杂揉起来,形成了道教。

哪位同学简要介绍一下佛教和道教的主要教义?

生:佛教主要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

师:这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呢?

生:佛教把希望寄托在来生,而道教则希望这一辈子永远延续下去。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都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

师:结合佛、道的基本教义和时代特征,请思考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呢?

生: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休,人民生活动荡不安,需要从宗教中寻找心理安慰。

师:佛、道的传播不仅顺应了普通人心理的需求,还从哪些方面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

生:在魏晋这样的混乱时期当统治者没有一个省心的,也得需要心理安慰吧?(大家都笑了,这倒是平常没有想到的。)

生:当人们沉醉在宗教里的时候,就没有心思犯上作乱了,有利于维护他们的统治。

师:看来,佛、道两位新老师,既能抚慰心灵,还能让人变乖。真是老百姓喜欢,皇帝也喜欢。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沉缅于宗教的社会气氛,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产生会什么影响?

生:过去是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现在却受到了儒、道的冲击。

2、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师:如同梁武帝就是一个集儒、道、佛三者一身的皇帝,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乃至后代,“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很多同学都去过泰山,不知是否留意过红门宫,它的东院是佛教弥勒院,西院是道教元君庙,而正中则儒家盛景孔子登临处。佛、儒、道三教就这样汇聚在这方寸之地。

下面的例子会使大家对三教合一有更深的印象。在我们最为熟悉的孙悟空身上,大家能否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迹?

生:西天取经本身就是佛教故事。孙悟空却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道家师傅学的。孙悟空遇到困难就向各路神灵救援,这里面即有佛教的观音菩萨,又有道教的太上老君。至于儒家,在西天取经路中伸张正义的浩然之气,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还有“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的等级观念,都有儒家思想的痕迹。

3、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师:“三教合一”的局面使儒家思想即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同时又受到佛、道哲学的影响,儒学体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4、儒学更新,深受儒道影响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以及朱熹。我们先来了解理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生: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它除了对世界的认识外,还包括对社会的要求,即遵守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道德;它还包括对人自身修养的要求。

师:这样理学就将世界、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它既回答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把这些思考与儒家传统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这就是理学。

如何才能认识到和把握住“理”呢,理学提出了一个让我们很难理解的概念:“格物致之”。格物就是即物穷其理,探个究竟;致知,要达到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简单地说,就是凡事都要通过认真研究弄个明白,做个彻底的明白人。

理学思想虽看起来深奥,实则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妨就从山东省实验中学的校训看理学。请大家回顾我们入校教育校本课程中的有关校训的内容,从中搜寻一下理学的踪影。

生:我们的校训是“博学日新,德行天下”。要求教师和学生广泛学习,具有渊博而精深的知识;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要进步,要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实验学生、教师以“德”作为为人、处事、做学问的第一准则,把具有高尚的品格作为人生的首要追求,这就体现了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德行天下,让我们能感受到理学思想所要求的社会责任。而“日新”一词就来自于《二程集》:“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博学日新体现了理学在格物知的过程中,不断地追求事理、不断地深化认识的要求。

师:理学的可贵之处在于继承了儒家讲求“浩然之气”的传统,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宇宙、社会与人的和谐统一。这为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操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天理与人的欲望之间产生了矛盾又该如何选择呢?理学的回答是“存天理,灭人欲”。下面的一组图片是长期流传于中国的二十四孝故事。请大家对这些故事中的道德标准做一下评判。

生:画面上的两个小朋友太感人了,生活中的孝行就在这些细节之中,对照起来我们平时对父母太缺少这些细节的关爱了。

生:小时候妈妈为给我赶蚊子经常一宿不睡,亏那当爸爸的睡得着,似乎孩子受这样的罪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过对照一下,我的妈妈比吴猛的爸爸好太多了,我比起吴猛差太远了。

生:恶心死了,简直为了作秀不择手段啊。就我了解,那时候选拔官员孝行是一个重要指标,当时通讯传媒都不发达,大家又都争着当孝子,不来点儿“绝的”很难引起别人注意。二十四孝的用意是在给大家树立榜样吧?这种榜样能效仿吗?效仿起来有意义吗?

生:刚才这位同学提到当时科技不发达,我倒有别的想法。那时候没有B超,没有化验,要救父亲的命可能这种做法是这个儿子的唯一选择。现代科技发达了,感动中国的人物田世国捐肾救母付出了比这更大的代价。时代不同,科学水平不同,两位儿子却都表现出为了救父母义无反顾的勇气。有一点我跟刚才的同学意见相同,就是必须发自感情。

生:我看到画上那个可爱的小宝宝,都要让这个白痴气疯了。母亲是一条生命,孩子也是一条生命。所有的道德最起码应该建立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吧?这种道德简直就是活生生地杀人啊。

生:还有什么一坛黄金也纯粹是编人的,就是为了愚弄人去实践这种鬼话。

师:刚才大家的发言有感动、有怀疑、有厌恶有愤怒。理学的思想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性的研究,而且已经通过类似二十四孝图这样的通俗教材传播到民间。它把对道德的追求渗透到百姓心中,也以超出人性的道德枷索束缚、毒害着国人的精神。

父父子子之孝为社会秩序的起点,有了它就会很自然地延伸到君君臣臣之忠。从元朝开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代承袭这一作法,这就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而就在程朱理学高高在上的时候,有人向它发起了挑战。

2、陆王心学

南宋某年,鹅湖山下执手走来中国哲学史上两位大师,一位是朱熹,另一位就是他的挑战者──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他们之间的辩论辩论涉及很多领域和层面,其辩论的内容、胜负的结局一直被后人所谈论。

朱、陆的分歧在哪里?我们随手翻开他们的诗作,就会发现里面回响着不同的声音。

生:朱熹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我们常引用。现在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还真有新发现:朱熹“格物”格出习惯来了,看到渠水清沏,也要“致知”源头。

生:陆九渊的诗不太好懂,但是能看出来墟墓、涓流、拳石都是变的,不变的是“心”。

师:别看两人都作诗,但著作数量却天壤之别。

(同学们惊叹:这也太夸张了吧!他们还比个什么劲啊?)

师:著作数量的不同并不意味着水平的不同,而是两人的治学方法和读书态度不同。朱熹主张“道问学”,读书穷理,即多看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然后得出结论。而陆九渊主张尊德性,认为只要内心附合儒家的道理标准,六经都是为我服务的。所以说,书不重要,内心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让中学生弄懂朱、陆之间的差别,著名作家曹聚仁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

比较到这儿,朱熹求理的途径更加明晰,这就是──

生:格物致知。

师:陆九渊与他的严重分歧已非常明显,他一直在强调一个字──

生:“心”。

师:与格物致知相对,陆九渊求理的途径是“发明本心”,也就是注重内心的体验和反省。陆九渊不仅诗中颂“心”,治学依“心”,求理问“心”,他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心”字:“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至于把朱熹和陆九渊的这场争论上升到世界观和认识论的高度我们更适合在学过哲学以后再进行,现在能不能谈谈你更愿意接受哪一方的观点呢?

生:当然是朱熹了,不观察、不实践,不学习,光在那里问“心”,能问出什么道道?就像那个例子里说的,飞机来了光问心静坐管用吗?

生:仅凭“六经皆我注脚”这句话我就欣赏陆九渊,多大的气魄!观察、实践、学习是为什么?还不是为了自身的进步吗?“吾日三省吾身”问不出道道吗?同样是那个例子,“不为机声所摄”,这种内心修养到达了什么境界?这样的人起码不会当汉奸,不管用吗?

师:大家观察朱、陆之辩不能仅从胜负上去考量,还应该看到儒学在这种辩论中又有了新的补充和发展。

到了明朝中期,另一位心学代表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对于深奥的阳明心学,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视角来观察它。

生:只要有良知良能就可以成为圣人。只要找到内心的良知,愚夫愚妇也可以成为圣人,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他的这种说法会增强每个人加强道德修养的信心和主动性。

师:王守仁还多次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在这期间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生:王守仁当时说这句话的意思是镇压农民起义容易,但要控制人民的思想难,应该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生: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应该就是“破心中贼”吧?

生:如果不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把这句话说给自己听,是不是说排除外界的干扰容易,但排除内心的不良思想、杂念是最难的,那就应该时时警惕这些不好的思想。

师:王守仁不断强调道德修养的作用,但到头来明朝却是这样一个结局。

(此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提醒学生从心学的特点、明末的形势、道德修养的途径等多方面来思考。)

生:心学一味强调对内心良知的发现,就会忽略对外部问题的解决。不赶快赈灾,李自成就起义了,不加强边防,清军就入关了,这些光靠着讲心学是无法解决的。

生:这也说明加强道德修养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道德修养是和国家的建设、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的。就概括成一句话吧,算是我的名言:仅靠道德,无法形成真正的道德。(同学们都为他的高度概括而鼓掌。)

师:由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要组成的宋明理学使儒学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使儒家思想更加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的社会功能更加明显,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随着宋明理学逐渐发展为儒学的主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引导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体会宋明理学的消极和积极影响,体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民族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师:今天,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相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再一次站在我们面前。不,其实它一直伴随在我们的身边。审视它那历尽数百年沧桑的躯体,我们看到了无数在礼教压制下哭泣的生命,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挺拔高大的灵魂;它充当过羁绊中国历史前进的枷索,它也曾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激发出每个人心中最后的吼声。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取舍,去扬弃?这是一个摆在我们个人成长面前的终生命题,这也是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

孟德斯鸠说:“在专制政体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为他们都跪着。”

思辨化的儒学?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

融合佛老的儒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背景:三教合一

1、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和赤裸裸的恐吓已无法控制人心。

2、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3、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4、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

二、程朱理学

1、概念:既要涵盖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宋明理学课件(篇10)

【教材整合】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刺激了中唐以后儒学的复兴。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 ,理学于宋代兴起,到明代掀起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绵延 700 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儒学受到挑战

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同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时期。北方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大力崇儒兴教,如羯族建立的后赵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北魏孝文帝时期大兴儒学。史书称当时儒学之盛况,“比隆周汉”。这样,经过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4、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为了重兴儒学,回应社会上礼佛、祟道的挑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弘扬积极人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二、形成过程:

1、理学:又称“道学”,指宋及之后,以儒学为主、融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具体指在回应佛、道的挑战时,新兴的儒学思潮力图建立起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即认定“理”先天地存在,把抽象的“理”(实指封建伦理准则)提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

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新儒学 ,即程朱理学。

2、创立——“二程”

⑴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⑵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⑶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3、成熟——朱熹(程朱理学集大成者)

⑴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简单理解,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

⑵道德观: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⑶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明人画朱熹像

4、程朱理学

⑴地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继承这一趋势,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⑵对外影响: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乃至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5、发展——心学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表示不满。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⑴陆九渊(心学创立者):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他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他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②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即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⑵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②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王阳明发展心学的背景: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心学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把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⑶地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三、历史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⑴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具体表现: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⑵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具体表现: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本课要旨】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思考:

1、程朱理学的特点。

⑴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⑵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就是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内容。

⑶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⑴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⑵不同:

①理学思想:前者通过“天理”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之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理”是万物的本原);后者通过“致良知”来恢复人固有的善性(“心”是万物的本原)。

②哲学(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天理”(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人心”(主观唯心主义)

③修养论(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⑶相同:

①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纪约束社会,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遏制人自然的欲求。

②范畴:继承了孔孟“仁”、“礼”思想,同属儒学范畴。

③都属于宋明理学,认为理是世界本原,归于唯心主义。

3、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传播;③儒学本身的缺陷: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4、宋明理学的“理”是什么?

①宇宙观——世界的本原,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②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封建等级秩序;

③个人——人性。

5、从政治、文化和经济角度探讨与宋代理学产生的相关因素。

⑴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⑵文化上:儒学的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⑶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宋明理学课件(篇11)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和发展、影响以及重要的代表人物,共分三个部分: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三教合一的历史背景 理学 程朱理学 理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四书章句集注》 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 致良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能力与方法

识记三教合一的表现、宋明理学两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理解理学兴起的背景、理学的概念、格物致知的含义、理学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求理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发展脉络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主张

难点: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师生的交互讨论为辅。

教学用具:

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探究

要求每个历史学习小组利用网络收集三教合一的含义,理学的概念,程朱、陆王的主要思想,各组进行讨论、归纳,准备上课交流。

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预习课本,思考课后的习题“阅读与思考”和“自我测试题’’

二、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指哪些?其主要代表的儒学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其中处于重要发展地位的宋明理学到底有哪些内容?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宋明理学?由此导入新课。

三、教学结构

(一)三教合一_____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之一

1、“三教合一”历史的背景

(1)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传播

(2) 儒学出现了危机

2、“三教合一”表现

(1) 互相吸纳渗透

(2)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学、道学或三教兼修

(3)儒学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兴盛

(1)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1、1)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1、2)儒、道、佛“三教合一”

(1、3)新儒学面临的问题

(1、4)宋代的“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

(2)程朱理学的形成

(3) 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3、1) 理学的概念

(3、2) “理”的概念;

(3、3 ) 把握“理”的途径:格物致知

(4)程朱理学的影响、统治地位的确立、评价

2、陆王心学的发展

(1)陆九渊心学兴起的原因和主要思想

(1、1)原因:对程朱理学认知方式的否定

(1、2)主要思想:“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阳明心学兴起的背景及其主要思想

(2、1)原因:程朱理学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社会动荡不安

(2、2)主要思想:“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

3、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1)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2)评价: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并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师生互动

三教合一--------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之一

课堂设问一:三教合一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课堂设问二:佛教和道教为什么会迅速传播?儒学为什么会出现危机?

提示 :社会的动荡不安;佛教的因果轮回和道教的修炼养生的思想;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受到怀疑。

课堂设问三:三教合一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三教相互吸纳渗透;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并修;儒学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三教图的图片和相关文字资料,并提出相关问题。

提示:三教合一;儒学的发展受到佛道哲学思想的影响。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三教合一的背景和表现的理解。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的兴起和陆王心学的发展

1、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课堂设问一: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提示:宋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儒、道、佛“三教合一”;新儒学面临的问题;宋代的“重文”的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

课堂设问二: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有哪两大流派?

提示: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设计意图:理解并掌握“理学”的概念,了解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

两大流派_____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兴盛

(1、1)程朱理学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

课堂设问:什么是“理”?程朱理学是怎样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提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程颢、程颐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朱熹是集大成者。“二程”和朱熹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的图片,并作简单介绍。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理解。

(1、2)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课堂提问一: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有哪些?通过何种途径把握“理?

提示:理是世界的本原和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格物致知。

课堂提问二: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提示:两者都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考察和实践研究来求取真理。但是在对于所求得的“理”的认知方面,两者又有区别。理学家讲求的“理”,作为万物的根源而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格物致知”要获得的,是这一先验性存在并且亘古不变的“理”。而“实践出真知”要取得的是一种与实践并行并展的真理性知识,并不固定而是出于发展之中。即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设计意图: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历史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区别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宋明理学课件(篇1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2 新知介绍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