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苏轼浣溪沙教案精华

2024-08-08
苏轼浣溪沙教案 浣溪沙教案

相信“苏轼浣溪沙教案”一定能够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思考。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 教案和课件的完善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分享是一种态度如果您认同这篇文章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苏轼浣溪沙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结合幻灯片);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幻灯片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幻灯片出示总结)

3、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

全体学生初读全词: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

四、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

1、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幻灯片提示)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幻灯片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全体、个人朗读全词。

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出示幻灯片)

2、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

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出示幻灯片)

3、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

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出

示幻灯片)

九、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2、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出示幻灯片)

十、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出示幻灯片)

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十一、学生自由背诵全词:

十二、拓展练习:(出示幻灯片)

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教学反思:

我对传统诗歌教学模式有自己的困惑。传统的诗歌教学基本是一种诵读加教师解读赏析的教学,诗词学习课堂,由教师范读或听朗诵录音开始,接下来分析诗词内容,这中间也有叫学生来赏析,但基本是教师把自己对诗歌的解读讲解给学生,然后再以诵读结束。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等情况,教师都不能清晰地知晓掌握,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如人意。

有了网络教学平台,就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我想在传统诵读的基础上,利用教学平台,让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真实理解得以展现,不管他的理解是到位深刻,还是擦边肤浅,那都是他个人的解读,他在试着走近诗歌。如果在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他能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那么他接下来的进一步鉴赏也必将会成为他个人的主动思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里,学生一直是处在一种主动自发的状态中,学习效果就比只听教师赏析要好。

上这一课的指导思想有些乱,是两种教学思想在冲撞,既希望学生在课上充分发挥自主,想让他们放开来谈,适当加以引导推进,又没有摆脱自己的旧观念,总想把自己的一些既有结论给学生,拉着学生往自己的设计好模子里走。教什么和引导什么、学什么和还需掌握什么,这两点在课上体现的不明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充分。

对于整合后的语文教学,不同文体的教学有什么特点,自己认识不清。比如带思辨性的散文、文学色彩很浓的小说和科学知识偏重的文章的教学,在虚拟和现实课堂里教学的呈现方式和古代诗歌教学一样吗?如何充分的发挥虚拟和现实课堂相连接和优势,达到古代诗歌教学的最佳效果?这个宋词学习的教学设计是否充分利用了二者结合的优势,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更多的收获,我现在还没有想明白。

苏轼浣溪沙教案 篇2

《苏轼浣溪沙教案》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独创的题材和艺术手法为读者们展现了一幅极具生动感的景象。本文将从故事背景、情节展开、文学特色以及意义等方面,详细地介绍这部作品。

苏轼是北宋文学名家,他在自然风光的描绘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创造力。《浣溪沙教案》就是他为了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而创作的作品。故事发生在一个清晨的江边,一位年轻的书生正在河边洗掉沙尘,准备品味昔日的诗句。这位书生是上江南地区有名的文学家,他善于不同音乐器合奏,人称为“浣溪沙”。

故事的情节展开令人感到吃惊,因为这位书生早已离世多年。一天清晨的时候,古琴师李祝来到河边吹奏古曲。当他吹奏一曲《浣溪沙》时,不仅传出了美妙的琴音,还听见了一声激昂的口哨。李祝惊奇地看见,竟是一位年轻貌美的书生,他手拿琴谱,站在江边驻足不前。李祝好奇地上前询问,这位书生自我介绍为“浣溪沙”,并且对曲谱上的一处错误表示抗议。

这段对话引起了李祝的极大兴趣,他请教浣溪沙谱曲的细节,希望能够更加了解这位已逝文人的故事。浣溪沙给出了详细的答案,告诉李祝曲谱上所见记录的,正是他当年在江边吹奏的音乐。他讲述了自己年少时如何凭借琴音吸引了无数听众,如何在奏琴时与自然融为一体。浣溪沙告诫李祝,弹琴不仅要灵动婉转,还要激情四溢,这样才能融入到自然之中。

李祝对浣溪沙的故事感到惊叹,他深深地被这位已逝的文人的才华所吸引。他在这里仿佛看到了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也感悟到了艺术与人生的联系。为了更好地理解浣溪沙如何在曲谱上留下音符,李祝决定在他的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理解,以表达对浣溪沙的敬仰与赞美。

《苏轼浣溪沙教案》以其独特的题材和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这个故事中,苏轼通过借助浣溪沙的故事,揭示了艺术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对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的独特见解。这部作品展示了苏轼在古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并且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苏轼浣溪沙教案》是一部富有生动细腻描写和遗留深远影响的古代文学作品。它通过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情节,展示了苏轼在音乐与自然之间的奇妙关联,同时也揭示了艺术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部作品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无论是在文学还是人生的层面上,都对读者产生积极的启示与激励。

苏轼浣溪沙教案 篇3


苏轼,北宋文坛巨擘,才华横溢,诗文卓越。他的名篇《浣溪沙》以其别致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被人们津津乐道。在教案中,将深入剖析《浣溪沙》,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第一节:《浣溪沙》的背景


1. 背景介绍:《浣溪沙》是苏轼在南下途中停留太原所作,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2. 文化背景:北宋时期,政权迁至南方,苏轼被贬为地方官员,与家乡相隔甚远,这种离乡别井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


第二节:《浣溪沙》的艺术特点


1. 抒发情感:《浣溪沙》以苏轼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为主题,通过对家乡的描绘和回忆,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情感。


- 描绘家乡:苏轼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山水、花鸟等景物,如“闻道龙标过五溪,碧瓦朱轩凤作噪。”展现了家乡的繁荣景象。


- 回忆往事:苏轼通过回忆童年时代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直抒胸臆,流露出对亲情的无尽思念和眷恋之情。


2. 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浣溪沙》采用了豪放词的形式,结构松散,意境深远,独具风采。


- 用典独特:苏轼在词中运用了大量典故和古代文人的名句,如“玉花敛锦囊,沉吟谢朓诗”的用典,凸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熟稔和推崇。


- 手法多样:苏轼灵活运用对比手法,将剪云追月的意象与深情厚意结合,给人以别样的意境享受。


第三节: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浣溪沙》的背景和艺术特点,认识苏轼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乡之情。


第四节:教学过程


1. 导入:对于苏轼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苏轼的了解程度,并激发学生思考家乡的情感。


2. 梳理背景知识:讲解《浣溪沙》的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3. 分析《浣溪沙》的艺术特点:通过课文解读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对《浣溪沙》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提问学生对于词的结构、韵律和用典等方面的理解。


4. 情感体验:组织学生朗读《浣溪沙》,通过表演和朗诵,让学生深入感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5. 创作练习:以《浣溪沙》为启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完成一篇小词或小文的创作,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6. 学生对于《浣溪沙》的感悟和收获,引导学生思考词的创作要素和文化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深入了解《浣溪沙》这一杰作,增强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思乡之情。同时也在学习过程中开拓了审美视野,提高了表达和思辨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苏轼浣溪沙教案 篇4

苏轼做的这首词《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的上半阕写景,描绘了在绵绵的细雨中,有杜鹃在清啼的生机盎然的画面。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苏轼浣溪沙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

2、体会苏轼心系民生的感情、乐观豁达,胸怀宽广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学会勤诵读、多联想、抓意象的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大爱的宽广情怀。

一、导入:

周杰伦的《东风破》这首歌怎么来的?是词作者方文山根据苏轼的词《东风破》改编而成,东风破是词牌名。我们刚学过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赠刘景文》,唐诗宋词,诗词是中国文学中很重要的二种体裁,那么诗词有些什么区别呢?词有词牌名,诗只有题目,词可有题目也可没有题目,词的句式长短不一,诗则字数一致。词牌即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而诗只有几种,故词自由得多。

二、对于诗词,我们该怎样去欣赏呢?请同学们先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以苏轼的《浣溪沙》为例,来学习诗词赏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1、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先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要求准确流利,字正腔圆。请学生评价。老师指正:上下片要停顿长些。再请学生读。

诗词都是讲韵律的,所以古人吟诵诗词时,常会手舞足蹈。先请大家手舞一舞,找出盖停顿的地方,击掌一次。▲▲/▲▲/▲▲▲/

足蹈也叫踏歌,请学生脚踏节奏读。然后手舞足蹈配合读。

古人作诗词讲究平仄,平声应读得舒缓,仄声应读得短促。学生试读平仄。

再手舞足蹈并读出平仄。老师手势指挥齐诵读。

2、人们品读诗词时,常说诗中有画,是因为文字给了人以丰富的想象。所以赏析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多想象。

请学生再品读《浣溪沙》,边读边想象。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小结:有了联想,平面的文字就变得立体起来,有了生命力,所以赏析诗词,一定不能失去想象。

3、赏析诗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抓意象。意象是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一般是自然景物。

请学生在词中找出认为是意象的事物:枣花、古柳、缫车、牛衣、黄瓜、日、野人家。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农村氛围?发展生产,安居乐业。

看着这幅农村图景,想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欣慰,愉快。

可是苏轼有什么好高兴的呢?简介背景。因为和朝廷革新派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请外调到了杭州,不多久,被迁调到偏远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四年后又被调迁至徐州(今江苏,靠近山东),到了徐州,又适逢大旱。碰上这么多不顺心,假如是你,会感觉怎样?(沮丧,失望、忧郁等)。

苏轼仕途失意,在词中有无怨艾?没有。非但没有,还带领民众长途跋涉去石潭求雨,老天倒帮忙,下了几场透雨,于是苏轼又带领大家去石潭谢雨,回来途中,苏轼走进了这村子。看到村民们安居乐业,苏轼欣慰地笑了。这可以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不以个人得失为意,心中装的是国家兴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志。乐观豁达,爱民如子,亲民,胸怀宽广。

下片中有一个词很能体现苏轼亲民的特点,是哪个?试问。

怎样才算试问?客客气气,不想打扰。杜甫《石壕吏》中有吏夜捉人,老妇前致词,吏乎一何怒,和苏轼的试问形成何等鲜明的对比。所以离开徐州时,百姓都依依不舍,所以苏轼到今天仍被后人景仰,决不仅仅因为他杰出的文学才华,还因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大爱的人格魅力。

5、总结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勤诵读、多想象、抓意象。

三、作业:运用学到的方法,赏析张志和的《渔歌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