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德育工作计划。
为了让团队成员能够更好的在工作上相互配合,首先要学会写好一份专属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是在行动之前制定的,它以实现今后的目标,完成下一步工作或学习任务为目的。写工作计划应该从哪里开始?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范例分享]语文德育工作计划(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德育工作计划(篇1)
挖掘语文学科“内在”德育因素,掌握“渗透”原则,即要有“情”、要有“意”、要有“机”、要有“度”、要有“伸”。以及进行“榜样 ”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百年育人,德育第一。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语文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主要科目,当然也不例外。”因此,以语文学科内容实际出发,加强教学教育性,应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贯穿德育因素呢?
一、 挖掘语文学科“内在”德育因素。
集体主义精神,即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支持配合。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的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要求“听、说、读、写” ,四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作为我国的外语,学习语言的外部环境相对差一些,必须靠同学学以致用提高创造情景,加强语言运用,这样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交际功能,所以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可在学习与运用语言中培养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为对方提供创设交际环境,才能使语文学习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
二、 掌握“渗透”原则。
要有“情”:也就是要有满腔热情,富有情趣地渗透德育。首先是教师的热情,以老师积极进取,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来感染学生,以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精神来熏陶学生美好心灵。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情趣的情景教学,在对话时多用些“对不起”、“谢谢”等。这不仅使学生达到对课文的深层认识,也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教师的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才能激起学生的“信”以及机对老师的“爱。
语文德育工作计划(篇2)
忙忙碌碌的一学期开始了,思想教育工作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高震东先生曾经说
过:“没有德育,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没有德育,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没有德育,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没有德育,劳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由此可见,教书育人首先是教给学生作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在教学的最佳时机熏陶学生
所谓教学的最佳时机,是指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相当活跃、感情深受课文内容影响的教学时刻。在教学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有关的德育问题如人生价值、为人之道等等,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从而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二、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
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故此,思想教育要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需求,触及他们关心而又感到不解的问题,对其进行引导、点拨。
三、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初中学生由于涉世不深,是非辨别力不强,因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不足,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繁荣向往过多,容易产生信仰危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有关课文大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学生热爱祖国的信念和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自豪感。
四、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
五、从学生关心的“热点”上引导学生
初中生对国家民族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大事所表示的关心是学生思想上的“热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些“热点”上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如在学习《少年中国说》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告慰学生牢牢把握自己理想的阶梯,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这样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它好就好在克服了政治思想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空洞说教的弊端,使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因而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语文德育工作计划(篇3)
一、明确指导思想
现今的中学生存在于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价值取向间或失衡的环境中,时常面临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选择,各种信息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他们的脑海,撞击他们幼稚的心灵,这是所有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而现在农村中学面临的更艰巨的问题是留守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由于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家庭管理约束和亲情温暖的这些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极大的影响,各种不良现象频繁发生,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这是历史发展到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德育工作。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智力,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其产生明确的人生信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德育工作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是必然性的。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其德育功能有着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其思想教育是完全可行的。自古以来,我国历代文人倡导“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语文课本隐含作者浓烈的思想倾向,或褒扬,或贬责,有着丰富的爱憎感情。尤其是语文新教材的编写,更注重其人文思想,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其中丰富的伦理道德和做人道德,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都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量,学生既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影响,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极好教材。如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进精神,等等这些无不撼动我们的魂灵,提升我们的道德情操。只要语文教师做到既“受业”又“传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依靠文学的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培养学生情操上做文章,让语文的道德情感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 语文教学活动的德育渗透的方法措施。
方法因人而定,因事而定,根据我们农村中学的具体情况,我们在这三年的实践过程中采用了以下这些措施。
1、了解、分析学生思想情况,制定语文思想教育计划,有针对性进行教育。
首先我们要了解初中学生的阶段性特点,初中学生的年龄大致13—16岁这个范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在身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一般而言,和小学生相比,他们表现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具有初步的价值观,能分辨一般的是非美丑,能估量到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但与高中生相比,他们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能力诸方面又明显差一层次,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重视这些特征,有的放矢,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其次,我们还要了解每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摸清所任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然后作好情况分析,制定教育计划,将思想教育落到实处。
2、深研教材,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
语文教材饱含丰富的思想素材,富有质朴的美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初中新教材主要体现在:有爱心和责任心,有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有集体主义和爱国思想,有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有为人处事、宽容待人的思想教育,有理想信念的指导,等等,我们只要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这些思想内涵就不难被发掘出来。
3、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进行无痕教育。
语文课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在了解分析学生、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实施,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自觉的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思想观点、道德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中播撒社会有用之才的美好种子。讲课要生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要善引入,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用壮美的祖国山河陶冶学生,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净化学生,用历史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在教学中渗透的方法很多,如,在导语中渗透,在朗读中,在字词教学中,在讲授课文中,在人物分析中,在主题归纳中,在作文教学中等各方面都可以进行。
4、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收获。
语文活动是思想升华的殿堂,在活动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来领悟活动的主题,体验思想的精华,从而得到情操、道德的升华。几年来,我们在实验班级开展了许多项目的活动,如,故事会,普通话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编演课本剧,书法比赛,课外阅读比赛,办校报、手抄报,知识竞赛,进行社会调查,等等,这些活动的确对学生的思想其到了教育作用。
5、、做好学生个人成长档案,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变化过程,以便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并做好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三、语文的德育渗透要注意的问题。
1、要不断增强语文教师自身的德育意识。
语文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是德育渗透的无形力量,其本身应该是德育的具象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说:“不能正身,如正人何。”高尚的人格是每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应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开出绚烂的情感之花。
2、德育渗透要讲究艺术性,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的本色和主体。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坚持深入细致的尝试和探索,开创语文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语文德育工作计划(篇4)
一、课程育人重“融入”
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推进我校的教育综合改革项目“提升德育活动内涵,创设良好育人小环境”。深化落实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强化学科教师育人意识,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注重挖掘各学科蕴含的育人价值,有机融入三维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实现知识和道德、教书和育人、教学和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科德育价值回归。充分挖掘区域教育资源,有序推进校本德育课程系统化建设,引导学生了解__之源、__之城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发展愿景,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二、主题活动重“导向”
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系列教育活动,注重主题教育和仪式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制度化、序列化、特色化,着力提升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争做新时代上善好少年”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喜迎进口博览当好小小东道主”主题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劳动美”社会实践、“圆梦蒲公英”“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等活动。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活动,持续开展“少年传承中华美德”经典诵读、“优秀童谣征集、推广、传唱”和戏曲、书法、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
三、心理健康重“服务”
迎接市心理健康达标校的复查,加强学校学生心理咨询室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和咨询服务等工作,运用面询、授课、电话、网络等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完善医教协同机制,健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配齐配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加强心理辅导室规范化建设。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生涯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为抓手,以初中生生涯探索为主要内容,推进生涯教育。组织开展“阳光成长”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做好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引导学生绿色上网、文明上网,提升青少年学生网络素养,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
四、协同育人重“联动”
完善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加强育人共同体建设。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规范管理,积极探索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经验,以“古文化、水文化、红色文化”为重点,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加强“上善”研学课程的开发建设和研学活动优秀方案的研发与实施。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规范学校家长委员会建设,构建班级家委会——年级家委会——学校家委会的三级家委会网络,强化家长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功能,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家庭教育示范校创建的前期准备工作活动。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微课程建设,实现班级微信群等家校互动新媒介的管理制度全覆盖。
五、队伍建设重“内涵”
强化育德实践研究。组织开展新一轮德育干部专项培训,加强班主任队队伍的分层分类培训,完善新任、在岗、骨干班主任梯队培养模式。以问题解决为切入点,聚集一线实践中的难点、热点,组织名优骨干班主任团队,开展专题研究,通过校本研修、观摩展示、德育论坛、专家讲座等形式,不断丰富德育研修的形式与载体,着力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推荐学校张润等4名教师参加“__市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专项培训。
六、管理育人重“引领”
扎实推进学校德育综改三年行动,注重提升学校德育领导力。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报刊、文化墙、校园网、图书馆和广播电视等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结合“迎进博,学礼仪,讲文明”修身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教育。要加强学校德育科研的过程化管理,将行动研究和创新实践有机融合,组织开展阶段性交流、展示、研讨活动和典型经验、优秀案例的征集评选活动,积极探索“德智体美劳一体化的立德行动”的有效经验和特色做法。
七、每月工作
九月份:
1.期初常规教育、安全教育周、组织观看《开学第一课》。
2.六年级新生家长会。
3.集中家访工作。
4.新生行为规范教育和学习。
5.成立新一届家委会(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网络)、召开第一次校家委会会议。
6.六年级新生换巾仪式。
7.紧急救护培训。
8.班风班貌大检查。
9.紧急疏散演练。
10.阳光电影行活动。
十月份:
1.民族精神教育活动。
2.新生行为规范认知测试。
3.少代会。
4.唐仲英评选工作。
5.六年级德育综合实践活动。
6.班风班貌大检查。
7.市心理达标校复查。
8.启动华新中学育德能力提升之主题教育课教案设计比赛。
9.社会实践之秋游活动。
十一月份:
1.班主任工作常规检查。
2.安全法制教育。
3.感恩教育专题活动。
4.家长学校活动。
5.班风班貌大检查。
十二月份:
1.纪念“一二九”运动。
2.诚信教育系列活动。
3.革命传统教育。
4.行为规范示范员、示范班评选。
5.华新中学德育论坛。
6.班风班貌大检查。
7.班主任培训。
一月份:
1.庆元旦活动。
2.各项工作总结和交流。
3.班主任工作常规检查。
4.寒假工作安排。
5.春节送温暖活动。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降低德育工作起点和重心。以追求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基本原则,以提高教师道德素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为目的,使学校德育工作富有时代特色。
语文德育工作计划(篇5)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因而,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落实语文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课文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文道统一。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一粗浅探讨。
一、在感悟汉字的深奥莫测中渗透德育。
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经常从汉字的造字原理上与学生进行推敲。这里有时就蕴含一定的德育因素。例如:如“爱”字,它的繁体字是“愛”。字的顶端是“放在盘子里的一颗心;中间的心表示发自内心地对待朋友(也包括亲人),这就是爱”——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诸如此类,我们通过解说汉字原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对汉字与汉语言作为母语产生发自心底的自豪感,渗透德育教育。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通过学习《沁园春·雪》—毛泽东等课文,激发爱国之情;通过学习《陈涉世家》等课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2、求实教育。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透过寻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让学生明晰要正确的寻找事物的正确答案??让学生在体味、赏析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考与把握。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只有学生亲耳所听、亲眼所见、亲手去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感染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如:在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中,我为学生布置系列作业:一是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人,去了解党在我心中的巨变。二是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在条件尽可能允许的条件下,试着用柴火做饭、用蜡烛度过夜晚等,来感受祖国今昔昔比的巨变。三是写作活动。有许多同学写出了文章,反映出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抒发了对党的热爱。
四、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特点,因而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可化无形为有形,既直接形象,又易于被学生接受。一是借助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心,特别是后进生,课外活动就给他们张扬个性、体验成功创设了舞台。二是借助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遵守活动秩序、善于与他人合作、为取得优异成绩锲而不舍的精神、礼貌待人等德育因素,都会在此得到生动的锻炼。
当然,初中语文中渗透德育的内容和途径还有很多,不仅要把握学科渗透德育的原则和方法,而且还要遵循学科自身的规律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做到有意、有机、有序、有度、有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语文德育工作计划(篇6)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语文德育工作计划(篇7)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
在语文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做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