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零思考方案网网站!

2024驻村民情日记(集锦9篇)

2024-06-12
村民日记

你有没有收集一些标准的范文呢?那些受欢迎的范文总是被人们下载传阅。范文的框架并不能替代创造力而是为创造力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载体,零思考方案网编辑为大家准备的这篇“驻村民情日记”的资料,本文的目的在于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驻村民情日记【篇1】

“三万”工作组驻农村体察民情已经两轮了。我觉得农村工作虽然辛苦一点,但能真正体会到的是脚踏实地,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心中略有一份畅快之感。

为什么呢?因为我小时候起,就常常往老城外婆家去,在庙河堤上多以步行而去或回。我母亲祖籍是木马口,所以对我今天这个派驻天星市村的一名干部而言,是太熟悉了,太亲近了。我目睹了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加之我作为驻村常务副组长,对天星市村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老人进行了近距离的调查和走访,本人颇有感悟。这些留守老人特有的淳朴、善良和宽容,真是令人钦佩。他们有许多东西值得传颂,值得赞美:

一、有难不伸手

老人,顾名思义,应该是人的各个肌体已经开始老化或者已经老化,才可谓老人。现实生活中的老人有的身体还算硬朗,但有部分老人身上不是这样的问题就是那样的问题,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尤其是留守老人还多了一份对在外打工子女的眷恋之情。我走访中还真遇到这么几户。祖居天星市村街边的十四组留守老人李云轩,现年74岁,膝下3子均已成家并都在长沙打工多年,李老汉与老伴独居在边生活。他对我说:“我现在搞得动的时候不找儿子们,将来就是不能生活自理了也不会找政府,比上不足,比下我还是有余的”。听了李老汉朴实的话语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受,听周围群众说,李老汉当年教书时是一个很能干的老师,当初不回家如今还是和别人一样一月2000余元赋闲在家过日子,哪会年逾七旬还要自食其力呢?又如七组留守老人胡开珍,今年62岁,老伴刘云发于1988年十月病逝。姑娘、女婿在厦门物流公司上班十余年,一人在家和孙女生活,老人长期患高血压、冠心病,责任田全部交人代种。和孙女每月的生活,自己吃药要用1000余元,全靠儿女寄钱维持。当我问她有什么困难没有?她爽快地说到:“没有,差钱只要一个电话,很快伢们就汇,大病住院,我每年都入了新农合”。从上述两位留守老人的谈话中得知,人在世上,总得有点骨气!

二、人老志不老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示意人到三十才能自立走路,四十才对一些事物有点初步了解,到了五十才开始真正懂事,说明人到半百不要言老,还要继续奋斗。现在有人说:人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示意人的一生学无止境、干无尽头。说的是人只要一口气尚存,就要奋斗不止。我在该村二组确实碰到了这样一位叫李文平的留守老人,要说他的一生已有65个年头了,每走一步路,每过一道坎,无不折射出他那刚毅不拔的精神。老伴患大脑萎缩,已有12年之久,儿子、儿媳在广州打工已有8年。上有86岁老母,下有5岁孩童需要人照料,自己一人还有责任田8亩,养猪养鸡不在其数,且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当我问他对政府有什么要求没有,他说:“您到本村访查一下,我李文平从不找政府要一分钱的照顾,只怪自己命苦,现在这样只有靠自己,万一自己搞不动了还有儿子,我不会给政府增加任何麻烦”!还有同组的留守老人黄成英,今年71岁,去年老伴去世,她为了不增加地方负担,今年春上只身到上海打工的儿女处生活,事后我们得知,他们这些老人在税改以前从不拖欠一分公粮、提留,现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他们也是积极主动完成。

这就是留守老人的人老志不老,人穷志不穷!

驻村民情日记【篇2】

桥南村位于潭城街道南部,属城中村,面积8.7平方千米,有360多户1200多人口,外出流动人口65人,有党员64名。下辖5个片区(其中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近年来结合地处城中村优势,积极发展商业、宾馆、餐饮、房屋出租等第三产业。

2013年10月15日,晴。在桥南村老计生干部王素兰的陪伴下,我们走进了下水南。这片不大的区域包括了桥南村五组、六组、七组、八组及十二组的村民,这里的房屋多属于砖木结构,大多人家的门扉上扣着锈迹斑斑的大锁,透过门缝可以看见里头蛛网密布,正是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的状态。从王大姐的话中我得知,下水南的居民大多都搬离了此地,迁居到环境更好的南阳新村,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年纪较大,舍不得离开故居的老人。

走在狭窄的巷道,路面坑洼不平,两旁老屋林立,仿佛是迟暮的老人慈祥的注视着路人。跟着王大姐行走在村中,不时遇见一些出来晒太阳的老人,或是打声招呼,或是唠唠家常,这样的一幕对这些老人来说不过是一天中平凡的一段插曲。

听说我是街道派下来的驻村干部,这些老人打量的眼中透着好奇,或许还夹杂了一些对陌生人的警惕。我含着微笑,耳边听着王大姐和村民的亲切交谈,不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得知我是专门来看下水南公厕的,人群“轰”的一下子炸开了般,人人都争着说话,伸展着手臂示意我往他们指的那个方向看。

宋大姐的便利小店就开在那座公厕的对面,不过六七米的距离,她拉着我站在小店门前,指着公厕对我说:“每天还没出门就先闻臭味,是谁都受不了,那些过路的还能避开,我们这些住户可怎么办?”

下水南公厕问题一直是桥南村的一大心病,头几年村财吃紧有心无力,如今这个问题更是成为了一块烂疮,轻易碰不得。要动,市里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很可能就紧随其后;不动,村民的意见很大,桥南村村委会为此左右为难。

老旧的公厕,灰砖青瓦,作为遮挡的门墙已被人为的打出了一个大洞,若有人在里头基本上是一览无遗,毫无遮挡。地面上、灰墙上满是污秽之物,难以忍受的臭气远远的就能闻到,更遑论长期居住此地的村民。

据宋大姐说,若到了下雨天,雨量较大时,雨水混着污物漂浮在街面根本甭想走人,而且这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这样的居住环境更是让人无法忍受。

当我问宋大姐如何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将小店开在这里。宋大姐哈哈笑起来:“来这里的都是老邻居,处得熟熟的,怎么舍得离开!”似乎对她来说,老街坊老姐妹的情谊比什么都更加重要。

我详细的将这些村民对改造厕所的诉求记录下来,便与宋大姐她们挥别了。回来的路上,我感触很多:下水南表面上看似颓败空寂,但村民的相处中却能感受到同村老乡之间日积月累的亲密和团结。让我更深的体会到故土情在人们之间的传递,难怪那些异乡人不论在外头打拼了多少年,临老了总是惦记着“落叶归根”。

驻村民情日记【篇3】

按照既定安排,我和单位上的4名同事组成驻村工作组,驱车75公里又一次来到了xx乡xx村,此行的目的主要是踏勘进出垃圾填埋场的线路、为便民服务中心选址、走访部分农户、召开群众大会。同行的还有一个施工企业的老总,他是专程为修建垃圾填埋场道路做前期准备的。

经过一路颠簸,抵达xx村时已经是上午11点多了,我们顾不上坐下来歇口气,便与村支书谭书记一道前往该村二组,踏勘即将修建的垃圾填埋场线路,虽然盘山公路不到两公里长,但是开凿岩石和砌筑堡坎会给正常施工带来困难,为抢在新茶上市前修通该道路,我们表示将于3月初调运挖机进场,力争用一个礼拜的时间完成路基整形,确保运输车辆能够正常通行,同时希望xx村提前做好协调工作,督促村民及早清理沿线蔬菜、树木、柴火及其他障碍物,并用白灰标记道路中心线。

午饭以后,我们与村两委班子认真查看了便民服务中心的修建位置,决定依山就势在村委会办公楼后面就地新建,虽然面积比较小,但是可以节省大量投资,更重要的是可以方便群众办事。

紧接着,我们一行人在谭书记的带领下,走访了x个农户,其中x户是困难户,x户老党员,x户一般村民,x户村干部,期间,还特地慰问了去年年底家中发生火灾事故的两户村民,让人深感痛惜的是,其中一位患有高血压的老婆婆,在去年腊月间我们前去慰问不久,因家中意外失火而身亡,另外一户村民因为烟熏腊肉,不慎引起火灾,致使x间瓦房全部化为乌有,当我们给他们送去慰问金时,他们的那种满足和感激之情,让我们的心情格外沉重。试想,如果这些村民不生病不生灾,他们一定会更满足、更幸福!

走访结束时,夜幕已经深深地降临了,我们受邀到谭书记家住宿,晚上我们围着火炉,听谭书记聊村里的趣事、怪事、稀奇事,感觉时间过得还真快,不知不觉到了夜晚11点,考虑到第二天还要召开全村群众大会,我们便上床休息,远处半山腰上仍然还亮着几处灯,给漆黑静谧的山村增添了几分光亮。

第二天,也就是星期六,我们在谭书记吃过早餐便来到群众大会会场,上午十点,准时开会。我和xx乡党委刘书记、xx乡驻村干部向主任、xx村谭书记分别就各级惠农政策、村庄环境整治、净化绿化美化家园、村域经济发展和家庭建设、加盟xx绿茶专业合作社以及相关社会事务,向参会的近xx名村民进行了宣讲,赢得了村民们的阵阵掌声。据谭书记介绍,这种群众大会在该村差不多有十年没有召开过了,参会人数之多,会议秩序之好,出乎他的意料。

会议开了3个多小时,结束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我们草草吃过午饭便踏上了返程的路途。虽然气温依旧比较底,但是路边的茶树已经吐出新芽,相信xx村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驻村民情日记【篇4】

20xx年4月24日 星期日 晴

这段时间,基本天天在村上种树、拆危土房。今天是星期天,本打算好好休息休息,可是又接到村里电话,下午3:00在镇政府小会议室开会。下午来到会场才知道,原来旗委领导也没有休息,专程到各乡镇安排精准扶贫事宜。朱家杖子村有14户贫困户,由我们分头包联,2018年彻底脱贫,同时要求包联队员下周四之前必须入户,根据各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作为一名包联干部,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让包联户早日脱贫。

20xx年4月27日 星期三 晴

今天早上不到8点,我与两位同事便来到了村里。村里的14户贫困户,我负责4户,两位同事各负责3户。村书记、主任、妇联主任领着我们入户填写基本信息。我与村主任老安一组,上午走访了3户,两户是因病致贫,一户是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读高中,家中缺少劳力,另外还有一户不在家。如何脱贫,他们也有些自己的想法,一户想养驴,一户想养羊,但是都缺少资金。下午那一户还是不在家。晚上7点多,我和老安第四次到他家,把情况跟他说了说,晚上9:30才回到家。

20xx年4月28日 星期四 小雨

大约8点半左右,我和一名同事来到村里,与书记、村长先碰了一下头,根据14户的具体情况,初步确定6户养羊、3户养驴、2户养牛、2户养猪,另外一户由于情况特殊,只能由民政兜底了。根据朱家杖子村实际情况,我提出可以在庭院种植中药材。大家一致认为可以先发动几户做示范,如果效益好明年便大面积推广。种药材的事敲定由村上选5户,其中1户是贫困户,4户是示范户。我负责联系药材收购企业。

20xx年5月3日 星期二 晴

上午9点,与安国药业的刘总见面后,我把朱家杖子村的实际情况做了介绍,并与刘总研究敲定种植地黄,地黄亩产大约在8000斤左右,药厂以每斤0.6元收购,效益可观。由于种苗星期五才能到货,刘总要求种植户要来基地学习,由技术员进行现场指导,并答应把种苗的费用全免了。我算了算,朱家杖子村每户的庭院大约都在2亩左右,仅此一项每户年纯收入可达万元。

20xx年5月6日 星期五 晴

早上还不到8点,村书记打电话说,他已经带着5户示范户来了,但是找不到药材基地。我们说好汇合地点,一起来到基地,与业务员接上头。下午4点,5户示范户各拿了100斤种苗回家。

干部驻村民情日记范文二

6月27日 暴雨 星期一

今天的任务,本是完成本村最远5个村民组的扶贫户精准识别。晚上7点,正准备进行询问登记最后一户人家时,同行的村支书李林荣接到了街道党政办公室值班人员打来的电话,电话称有村民反映,之前裸底组重晶石矿场作业期间留下的污泥形成了一个泥潭,由于连续几日的大雨,泥水已经溢出,且水位不断上涨,不但淹没了道路,还对下游居住的村民造成安全威胁。

情况紧急,来不及想多,我立马收放登记表,迅速拨通了裸底组村民组长陈顺友的电话,请他尽快就近组织人员到现场处理,尽快疏导转移存在安全隐患的村民。接着借了两根手电筒,和支书、主任、包村干部一起马不停蹄地赶回裸底,边走边打电话了解受灾点的灾情情况。

天又下起了大雨,为尽快赶到裸底,我们选择抄近路,可一路的坑洼泥泞和陡坡石梯让我们步履维艰。途中高烧的母亲多次打来了电话,一直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让我感动的同时,又为自己未敬其孝道深感惭愧。

经过1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到了裸底,看到情况十分危急,雨水已经冲进部分群众家中,群众情绪十分不稳定,险情随时发生。

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迅速进行分工,由村支书带领部分村干部对泥潭周围进行封锁,防止村民靠近发生危险。由村民组长带领4位村民实时监测水位情况,由我带领剩下的村干部疏导受灾群众及时转移。

灾情最为危险的是泥潭下游的村民,随时可能发生险情。我们迅速行动,当疏导到凉水井组时,村民谢华家房屋一层已经被淹,一家三口被困在了二楼。但谢华心痛家里财产,一手拉着护栏,一手不停地在水中打捞,甚至还直接下到水里,不停地抢捞东西。我急忙上前劝阻,可能是因为家里财务的损失让他失去理智,任谁劝阻就是不听。我看情况危急,不自主地发了脾气,冲到他面前大声喊道“只要有口气在,什么都会再有的,钱没了可以再赚,东西没了也可以再买,可命没了,就什么都没了,你不顾自己,也要想想你妻子儿女。”

这时,谢华才回过神来,眼神呆滞地看着我,眼中充满不甘和委屈。在我和其他村干部的强行劝阻下,终于把谢华一家转移到安全地带。

我们继续走访排查,像谢华这种情况的还有好几家,都在我和村干部的极力劝阻下放弃了抢捞。大家就这样不停地大声喊、全力劝、动手拉、合力帮,不停地重复着一样的话,经过大半夜的努力,终于把受困人员全部转移安置完毕。

回到支书家,已是凌晨三点,老支书60多岁了,身体吃不消,我赶紧劝他去休息。自己也草草地洗了把脸躺下了床,这时才感到咽喉肿痛、全身发烫、头晕目眩。看看手机,犹豫不决,但依然拨通了母亲的电话,我知道,即使再晚,如果没给她报一声平安,她是不可能安心入睡的。

电话接通,我便没了说话的机会,只听母亲一个劲地问:“儿子,你回去没有?被雨淋了没有?一定要小心不要感冒啊,下雨路滑,有没有摔到哪里?不管做什么,一定要注意安全啊!”等她说完,我才插上一句话“妈,我没事的,回到支书家睡觉了,不要担心,你还发着高烧呢,要早点休息。”

放下手机,眼眶已然湿润。作为一个子女我是不称职的,不但没有照顾好母亲,还让她担心受怕。可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啊,是组织选派到河坝村的“第一书记”,我最大的职责就是保障村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天灾人祸面前,我必须冲锋在前,战斗在第一线,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辜负组织的重托。

思绪万千,记下今天的这篇民情日记,希望织金大灾消退、群众安康!希望天下母亲身体健康、一生平安!

驻村民情日记【篇5】

1月2日,20**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上午,西和县最偏远的大桥乡李坪村村民李克锋来到乡政府,反映青岗岭李坪段公路出现塌陷大坑的情况。乡党委书记姚续鹏即刻赶往塌陷地点,当天就解决了这里的交通阻塞和安全隐患问题。

“如今,镇政府白天、晚上、节假日都能找到人,反映情况不会跑空。”看到反映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李克锋由衷赞叹,如今乡镇干部下班后不再急着往城里赶,而是安心住下来,在基层一线扎实开展工作。

西和县纪委书记王辉说,长期以来,有些乡镇的干部满足于“上班到岗点卯、下班回城走人”,不够勤勉敬业;有些干部借故有应酬、跑项目、争资金,长期窝在城里,坚守基层的定力不强;有些干部习惯于“手机遥控指挥”,导致日常工作一般号召多,深入实际具体指导少。

为了杜绝乡镇干部“走读”,2013年,西和县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双联行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严格落实乡镇干部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AB岗位制、失职追究制等8项制度,严格执行夜间和节假日领导干部坐班、带班制度;将驻乡镇、请销假、缺勤等情况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内容,考核结果记入干部档案;明确选人用人导向,树立向乡镇倾斜的导向,加大从乡镇选拔干部力度;定期派出督察组,采取调查了解、电话查岗、突击查访、不定期暗访等方式对干部遵守乡镇工作纪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个别顶风违纪的“走读”干部进行了处理。这些措施的实行,使乡镇干部“走读”现象得到明显改变,干部工作作风、纪律观念、大局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得到全面提升。

驻村民情日记【篇6】

今天,我来到了xx村xx组,看到了村民常说的“好命人”——xxx,看到他时,我当时有点傻眼了,在我眼前的邓正军大约55岁,1.6米高的个子,衣着十分简朴,身体局部瘫痪,生活不能自理,这怎么也不能与好命相联系起来呀。原来呀,xx在多年前身患疾病,导致身体局部瘫痪,他上有九十高龄的老母,神经失常的哥哥,儿子已外出打工,妻子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且体弱多病。

多年来,妻子并没有因为家庭的变故而离他远去,而是主动承担起家庭责任,挑起了大梁,数十年如一的照顾他和家中老小,并在村寨的附近打零工,补贴家用,维持家里的基本开销,虽然家庭清贫,生活却挺充实。这件事让我感触很深,让我从这个贫困家庭中领悟到了他们团结、和谐、自尊、自强的高尚节操。我是一个普通干部,还没有能力彻底解决他们的困难,但是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却在我脑海里久久回荡,让我收获了金钱无法买到的精神财富,我要把这种感人故事向其他村民述说,把他们那种相濡以沫进行宣传,来教化我们的周边群众,引领他们学习社会新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同样也是驻村工作的一件作为。

驻村民情日记【篇7】

“看跳舞的去喽,看跳舞的去喽!”随着一阵吆喝声,人们像潮水一般涌向“广场”(我村的大队)。“广场”的四周早已拥满了观众。每当这时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他们当中,有五六十岁的老人,也有十来岁的孩子,最多的是三四十岁的中年妇女。

我也怀着一颗好奇的心,钻到了人群的前面。“广场”上一位大姐姐正在雪亮的路灯下教人们跳舞。她一边眉飞色舞的讲解,一边轻盈的做示范,把每个动作的要领都讲给前面的“学生”们听。她口选自.日记50字作文 齿清楚,神情自然,不厌其烦。

现在再看看那些“学生”们,不管男女老少,都是一副十分认真的样子。有几位大妈、大婶,因为平时不外出打工,学的时间较长,动作娴熟,舞姿优美,不时博得人们阵阵掌声;几位初学的大嫂、大姐,还有几位“学时”虽长但年龄较大的奶奶们,由于动作比较生硬,不时惹得人们捧腹大笑;还有一些孩子,才七八岁,跟在奶奶、妈妈的身边,也和着舞曲翩翩起舞,她们动作虽然不太规范,倒也熟练,仿佛是一只小天鹅在“飞”。

看着这一切,我快乐的笑了!临南镇夏口小学六年级杜娟

驻村民情日记【篇8】

“小万,我遇到桩事,你在村里不?”前不久,雕庄街道西胡家塘村民王娟英为一件琐事生了半天闷气,才吃过午饭,她就拨通了清溪村委村主任助理万超的电话。多年来,王娟英只要遇到事,第一个想起的总是小万。小万叫万超,武进区南夏墅人,在王娟英眼里,他这个外来人就像“家里人”一样亲。

2008年,万超作为我省苏南地区首批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进入清溪村委工作,扎根基层8年,记下了2000余条民情日志,从为民服务到利用所学创新,万超在农村打拼出了一片新天地。

创办助学会

清溪村委正处于撤村建居的城市化进程中,万超在村里主要负责任务繁重的社区建设工作。只要是工作日,万超总会怀揣笔记本,带着社工走村入户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记录下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工作8年来,2000多条民情日志记下了他在清溪村工作的点点滴滴。

“奚杨村村民奚秋君反映孩子无人辅导,因身体和经济原因无法送托管班。”这是万超2013年5月15日写下的一条民情日志。奚秋君是一名视力残疾女村民,丈夫是工人,女儿上小学,家境贫困。村里帮助她开了一爿推拿店后,家庭状况才略有起色。2013年助残日前夕,万超对她进行回访,得知奚秋君正为孩子的功课发愁。“我和丈夫都没什么文化,雕庄又没有学生托管机构,东边要到戚墅堰,西边要到茶山,接送不方便,费用还贵。”一连几天,奚秋君的这句话都回荡在万超的耳边,雕庄还有多少村民、外来务工家庭有这样的需求?

那年暑假开始,万超与奚秋君的女儿结对助学。第二年,万超和社工、大学生志愿者抱成团,创办了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青励助学会。如今,青励助学会定期为41名来自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助学服务。

二维码徽章

万超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他善于结合日常工作思考创新,发挥专长服务居民。

“清溪村82岁的老人庄玉(化名)走失两天两夜,最后在雪堰镇才找到。”这是万超2014年5月的一条民情日志,正是这次偶发事件,促成了防走失二维码徽章的诞生。

万超回忆,庄玉老人有轻度的老年痴呆症。2014年5月的一天,老人在家门口散步,突然心血来潮想去戚墅堰看女儿。老人出门后不知怎么走错了路,结果一路向南走到了雪堰镇。两天两夜后才被热心市民发现并报警,此时,家里早就乱成了团。事后,万超上门,老人回忆起露宿街头、挨饿受冻的经历,让他受到触动。经过深思熟虑,万超运用专业特长设计出防走失二维码徽章,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家人只要将徽章别在老人的衣服上,老人一旦走丢,发现的市民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知道老人的相关信息和家人联系方式。目前,这种徽章已经在清溪村180余名老人、幼童及天宁区18家养老机构的250多名老人身上投入试用。

志愿者联盟

“清溪村村民张志伟家的电脑经常坏,维修不便。”这是万超2008年8月写下的一条民情日志。七旬老人张志伟居住在清溪农民别墅小区,是村里的空巢老人。子女为了父母平时能多了解外界的情况,特意买了一台电脑给他们夫妇,但在使用过程中,老人经常遇到软件或硬件上的问题。万超在开展基层工作中,就多次帮张志伟维修过电脑,类似的民情日志也有不少。这引起了他的思考,村里的中老年人不少,子女大都离开村子搬入城区生活,遇到家电故障往往不能及时修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在街道领导的支持下,万超和另外4位社工一起发起成立了天宁区晨曦青年志愿者服务联盟,仅是家电类维修至今已服务居民1000余人次。同时,“晨曦”还开展了理发、环境整治、交通文明劝导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

万超说,2008年到2013年,当时的民情日志完全是纸质记录,从2013年开始全区使用电脑记录,不管形式如何变,他都会把民情日志继续写下去。“日志也是村民的声音,村干部应该听!”

驻村民情日记【篇9】

9月23日 多云

从昨天的入户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四分场61岁的王生跃早在10年前老伴就去世,儿女均已成家不在身边。他一人种着20亩地,常常是忙了外头、顾不上家里。走进阴暗的屋子,到处都是厚厚的灰尘,物品杂乱堆放让人无从下脚,院子里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等散落一地,整个院落脏乱不堪,于是我们决定帮助其清理院落内外卫生。

大家说干就干、分头行动起来。有的洗衣服、床单被罩、枕巾、沙发套,有的擦家俱和门窗玻璃,还有的帮助归置和清理院落卫生,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

院落清理是最费劲的。干部们先拿来几个尼龙袋子,将散落的酒瓶等有用的东西一一装起,把横七竖八摆放着的铁架子、椽子等堆放整齐。最棘手的是西墙内成片的杂草,足有一米高。连同各色杂物混在一起,清理难度极大。在铲车进不去的情况下,大家只能使用铁锹一下一下地斩断草根,直到汗满额头。接着清理废弃的三合板、扫垃圾……当干部们将各种垃圾一锹一锹装上主人借来的电三轮车、当大汗淋漓的干部们将最后一车垃圾倒掉后,大家由衷地感到欣慰。

半天不到的时间整个家里家外焕然一新,王生跃激动地说:“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我家就是过年也从没像现在这样干净过!”

相关推荐